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分类>>

我和伊拉克那些女孩们leyu·乐鱼最新

2024-12-01 13:00: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阿拉伯女孩特别哈韩,韩剧看多了,对韩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捧,对中国也比较向往,喜欢学一些韩语中文之类的。然后恋爱脑很重,表白来得太快太直接,让你觉得一定有诈,但是事实上证明也没有什么太多坏心思,只是说满脑子都是浪漫的幻想吧。

  毕竟本地男人或粗鄙或大男子主义,像东亚人这样那么会宠爱女生的,极其少见(相比之下国内有些人并不知足且毫无下限的要得更多,呵呵,真是比一下就知道,某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自以为奇货可居,呵呵)。总体来说比较质朴纯真,又很有家庭责任感,值得好好呵护。但是最难的一点是绕不开的宗教问题,如果你不是穆斯林或者不准备成为穆斯林…太难了…每次我都只能转移话题。

  如果你不是一个物质很富有的人,为了娶个好老婆,皈依穆斯林也不错,毕竟同等条件下,你在国内什么样子,自己清楚哈。

  1986年7月2日,我走进了这家专门从事境外工程的专业公司。来到人事部,我出示了相关文件,一位姓杨的女同志接待了我,她年龄大约50岁,身体有些发福,非常热情,她首先代表公司表示了对我的欢迎,然后就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她说:“我们是xx部所属专门从事海外承包工程的专业公司,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承包公司之一,在境外有十多个办事处,境外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公司福利待遇也非常好。

  总的来说,你来了一家很棒的公司。”其实来之前我已经对公司情况有所了解,不过她介绍的情况还是有点“内参”的意思。讲完了公司情况,她说:“对了,该说说你的工作了。人事部已经决定派你去伊拉克常驻,而且将于近日出发。”“伊拉克?那里不是在打仗吗?”我问道。“是在打仗,不过对首都和我们所在的工地影响不大,战争主要集中在两伊边境,腹地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虽然对当地局势有些担心,不过听她这么解释后,我变得平静了很多。伊拉克,两河流域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上中学时曾学过这段历史,它也是与中国齐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这个即将前往的文明古国充满了期待。

  不知不觉间已是中午时分,老杨说:“中午请你到我们的食堂先尝尝我们的饭菜吧!”我一再推辞,可老杨还是坚持要请客,我只好客随主便,跟着她来到了食堂。因为是午餐高峰时段,人还是不少,大家排起了长队。我随老杨边一边排队一边聊起了我关心的其他问题,老杨都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午饭不错,她打了四个不同的菜,好像有红烧排骨,其他菜记不清了,但老杨的热情和豪爽,我始终记得,几十年过去了,我第一次来公司报到遇见老杨的场景还始终历历在目。

  伊拉克种植椰枣的历史已经长达5000多年,全国18个省中有12个省都种植椰枣,总数多达3300万株,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的80%,椰枣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了解伊拉克椰枣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中国正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和食品极度匮乏。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均要凭本或凭券,限时和限量供应。每年只有在过春节时每户才能供应一斤红枣和其他限量的必需品。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据说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支援伊拉克抗击美国,大量进口了伊拉克的椰枣(当时也称伊拉克蜜枣),由于无须凭本供应,价格又只卖三四毛钱一斤,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伊拉克蜜枣成了百姓家中的常客,时间久了,老百姓也记住了这个中东的产油国-伊拉克。在我小的时候,老人经常提起这种产自伊拉克的椰枣,听的多了,我也自然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记住了这个曾为中国老百姓带来甜蜜感觉的伊拉克蜜枣!

  从中学历史课上我知道了伊拉克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拉克共和国地处亚洲西南部,与多国接壤。南部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接壤,北部与土耳其接壤,西部与约旦接壤,东部与伊朗接壤。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伊拉克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楔形文字、60进制计数法、圆周分割率、汉谟拉比法典及古巴比伦文明,均出自两河流域这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3000年中叶开始,伊拉克经历了古巴比伦、塞琉西(中国史称条支)等多个不同的王朝统治,后来的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1921年,英国选送费萨尔一世到巴格达建立伊拉克王国。1958年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伊拉克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著名的古巴比伦文明,使其蜚声海内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伊拉克也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探明石油并开采的国家,自1927年开始它便走入了石油开采国行列,也从那时起,这黑色的原油便为伊拉克带来滚滚的石油美元。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国家开始大兴土木,老百姓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不仅储量大,而且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它也是世界重量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

  自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开始,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到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才正式停火,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告结束。

  战争期间,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地面部队、飞机、军舰和各类重型武器,在两伊边境线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空中和海上战斗也时有发生。除常规战争外,双方还使用了袭击油田、袭击城市、袭击船只等战术,并动用了远程导弹攻击对方首都和重要城市的主要战略目标。在前线战事焦灼时,伊拉克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

  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双方伤亡高达270万人,其中死亡100万人,受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当时两国人口的4.5%。战争中军费开支和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遭受重创,石油出口量骤降,经济发展停滞,两国的经济发展推迟了20至30年。

  1986年7月10日,我乘国航飞机离开北京,经停孟买,历经十几个小时到达巴格达萨达姆机场。是时,两伊战争开战6年多,距离停战还有两年。

  这次同行的还有30多个工人,因我会说外语,人事处让我带队,并将每人2美元的路上饮料费交给我代管,以便在路上大家需要时使用。那个年代中国人还比较贫穷,大家都是头一次出国,手上更没有外币,因此这60多美元也算是一笔不小的钱了。在孟买转机时,因为要等8个多小时,同行的烟民都憋不住了,他们向我申请用路费买烟。我来到免税店查看了烟的价格,要7个多美元一条,为了省钱我决定买两条烟给大家分享。烟民们拿到烟后非常高兴,一个个地找地方过瘾去了,我还给大家买了些矿泉水。

  在孟买机场登机前,我去了卫生间,出来时,一个个子不高、黑了吧唧的当地人挡住了门口。我吓了一跳,不知他要干嘛,僵持了一会儿,他用手指头捻了几下,我这才明白他是想要小费。当时我想:我们路费才2美元,哪里有钱给你啊?我上前一步推开了门,还好他没有强行阻拦我。

  当地时间早上6点多,我们的飞机降落在巴格达萨达姆国际机场。出关后取到行李,我推车走出了抵达大厅。这个号称“小戴高乐机场”的机场,规模宏大,装修华丽,设施齐全,的确让人有些震撼。老实说,这个机场与1980年建设的北京一号航站楼相比要气派和奢华了很多。

  办事处派了一辆小车来接我,那个年代一般都配专业司机,来接我的小胡就是公司派来的专业司机,另外一个是年龄大约40岁、身材不高的老阿语翻译,他自我介绍说姓张。上车后我们开始聊起了国内的情况,这也是长期在外的人见到国内来人最关心的话题,而我更关心伊拉克的情况,这其中最担心的是战争对巴格达的影响,他们轻描淡写地回应了我的关切:“没事,战争主要在边境。首都唯一受影响的是有时能听到导弹声,不过问题不大。”“导弹,不是威力很大吗?你们不害怕?”我问。“慢慢你也会习惯,习惯了就不怕了。”老张回答。一边聊着,我一边看着窗外。巴格达的道路设施好得出奇,路很宽,而且立交桥林立,路灯分立两侧,感觉比当时北京的路还要好。路中隔离带种满了椰树,每棵树都挂满了椰枣。啊!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量进口的椰枣,原来装饰公路的植被也是椰枣树!难道为了提高产量,利用一切空间种植它?还是因为这里的气候炎热只能适合种植这种耐热和耐干旱的植物?

  我们很快到了一个号称富人区,一个有低矮小楼的院子,小胡和张翻译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办事处,它位于巴格达西北部的曼苏尔区。办事处租了三幢楼,二幢办公加住宿,另外一幢用来做招待所,三幢房子隔了一条街,一幢房子在临街处,二幢房子在街道的内侧。三幢房子都是三层楼,房间不多,中间有小块的草坪,周围被一米多高低矮的围墙围着。

  我被分配到了一间二楼的房子,和一个已经在伊工作一年多的同事同住一个房间,他负责机械和物资。互相自我介绍后,他带我介绍了住在一楼和二楼的其他同事。

  办事处经理姓朱,50多岁,快要退休的年纪,他人很和气,据说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还有一位也是50多岁的女同志,姓迪,是办事处主任。翻译团队除了接我的阿语翻译张翻以外,还有一位姓蒋的英文翻译,他叫我称他为蒋翻。厨师是一位姓赵的师傅,说是来自我们公司原来的院子里的XXX招待所食堂。还有一位管理员,也就是办事处管大家吃喝拉撒的,姓贾,也是50多岁的样子,字写得很棒。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来到办公室,张翻把我介绍给了一个看上去30多岁颇有姿色的当地女人,她叫阿丽亚,是办事处的当地雇员,主要负责办事处对外联络。我用阿语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希望她以后多关照。她看上去很热情,一连说了很多话,老实说我听了个大概,标准话夹杂着当地土语,对一个刚从国内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懂。

  起初我的工作分为笔译和口译,还有就是收集信息。笔译主要是翻译往来信件,翻译有关合同和法律文件以及财务单据和往来账目。口译就是每天接打各类电话,参与领导和各部门的相关谈判,还有就是负责后勤和办公室需要与伊拉克人打交道的一些琐事。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每天看报和看新闻,并将我们关心的消息通报给经理和各有关人员。因为当时两伊战争仍在继续,每天从新闻开始一播就是二三个小时,全部是战争场景,战争惨烈时,尸横遍野,各类被毁坏的军械散落整个战场,有坦克、装甲车、枪炮。记得在1987年两伊战争焦灼时,居然可以看到死伤士兵以各种运动的姿势在战场瞬间死亡的画面,他们身上还布满了白色的泡沫……后来从各类报道中才知道,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据说当有人谴责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和不人道时,他的回答是:“当看到敌人越过边境侵犯国家领土时,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特殊手段阻止敌人进犯。”在伊拉克两年多,为了获取我们关注的新闻而不得不每天看这些血腥场面,让我进一步认清了战争的恐怖和残忍。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来讲,如果可以碰到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对你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帮助。张翻译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不善言辞,中文功底深厚,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甚至有些严苛。起初他拿给我的翻译稿,我总是翻了一遍又一遍,修改几次才能让他满意。刚开始时我不理解,认为他故意刁难我,修改稿时总带着一些怨气。但每次当我看到他修改的稿后,对照我原来的译稿,我又不得不心服口服。正是因为和张翻共同工作2个多月,他不辞辛苦、反复的修改和指点,使我的翻译功力渐长,而且养成了一丝不苟、反复推敲严谨的翻译风格,也为后独立工作、提高翻译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27年开始伊拉克进入石油开采和出口期后,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家也开始大兴土木,并以当时世界最高标准和规范,修建了高速公路、桥梁、机场、体育场、商厦、政府办公大楼、宾馆、楼堂馆所、住宅楼……

  巴格达国际机场原名为萨达姆国际机场,1979年至1982年耗资9亿美元由法国布维克公司建造,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装修豪华,据说是仿造法国的戴高乐机场兴建的,一度是这个地区最好的机场之一。可以说1986年我所看到的巴格达的道路堪比今天北京的道路。道路宽阔,多为4车道或6车道,道路各交叉点也修建了立交桥,所以走错一个立交,你则必须要兜一个大圈子才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伊拉克的交通网络已经非常完善,市内主道和支线连接道路及省际间道路四通八达,基本上都是高速公路,路况和条件非常好。

  到伊拉克的第二天,我便随办事处当时配的专职女司机齐师傅去阿巴斯亚桥的项目出差,我感觉到了伊拉克连接省际的高速公路平整、宽阔,而且路上所有的车辆车速都很快。我们上高速公路不久,我好奇地瞥了一眼里程表,好家伙,200迈!我的心一下揪了起来,不过看到身边的齐师傅淡定表情后,我也似乎有些平静了。我问:“齐师傅,这车是否开得太快了?”她说:“你没看我们身边的车吗?大家都这么快,没事,你放心!我天天这么跑,跑多了就习惯了。”记得当时路上的车并不多,不过有不少大货车。我观察到每次超大货车时,齐师傅都先打左边灯,大车司机马上打右边灯回应,提示可以超车,等超越车辆与大货车齐头时,双方司机各鸣三声汽笛,据说是互致问候。在伊拉克常驻两年后,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感觉既安全,也可以增加长途中的互动,路上互动多了,困意也就没有了。回国后跑长途时,我也试着与被超车辆互动,可总是没有回应,线

  1986年两伊战争已经打了6年,除了在每天的电视直播中看到前线战况的报道,死伤的士兵、摧毁的工事及兵器设备外,除了偶尔听到导弹爆炸声提醒你这个国家仍处在战争之中以外,大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市场中拥挤的人群和高声叫卖的小贩,你丝毫感觉不到正置身于一个饱受战争侵袭的国度,而且战争还仍在继续。

  上个世纪80年代,属于复兴党的萨达姆·侯赛因上台后,将油井收归国有,伊拉克经济开始腾飞,并进入汽车楼房的富足时代,伊拉克货币也非常坚挺,1个第纳尔折合3.208889美元。国家有钱后,政府为老百姓们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免费的,包括校服、课本等都是国家承担。大多数伊拉克公民都拥有政府免费分配的一套两层楼带院子的别墅或公寓,成年伊拉克人一旦结婚,政府还会免费分配一辆小轿车和住房。伊拉克实行免费医疗,无论大小疾病都可以免费,自己不用掏钱;如果生大病本国无力治疗时,也可以选择前往其他国家治疗,费用也由国家承担。这些对百姓全覆盖无死角的福利,完全可以和欧美任何发达国家媲美,萨达姆本人也因重视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金质奖章。

  公交车、街心公园、喷泉池、商铺林立、各类交通工具在公路上有序穿行,一切都井然有序,人们的穿着也非常得体和时尚,萨达姆治理下的伊拉克巴格达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伊拉克也是阿拉伯国家中对妇女最开明的国家之一,女性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工作学习机会。

  为了巩固政权,自两伊战争开战以来,萨达姆便对老百姓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都实施了大面积的补贴政策。从大米、白面、鸡肉、牛肉、羊肉,到牛奶、酸奶及咖啡,甚至是人们的服装和穿戴、衣料及金饰品都有补贴。伊拉克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是进口的,如奶粉大多是尼杜(NIDU),咖啡是雀巢,纯毛毛料是英国产的等等,政府无不提供补贴,老百姓的购买价格也就相当于国际市场购买价格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伊拉克人以面食为主,而且爱喝咖啡和牛奶,一袋面大约也就1美元,我爱喝的当地酸奶1美元可以买14罐,可见当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多么低。尽管两伊战争使老百姓原来的奢华生活缩水了不少,但是政府补贴维持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准,这也是萨达姆政权坚如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复兴社会党,渗透国家的各个层级,甚至社区也不乏其党组织的机构,老百姓的一举一动也完全在统治者的监控范围内。

  伊拉克人喝红茶和中国人相似,早上起来喝,吃饭喝,平时工作和休闲也喝,不过他们喝红茶是半杯糖半杯茶,而且人人如此,似乎对糖有天生的偏好。一般是大铜壶沏茶,用小杯喝茶,一口一杯,边喝边倒。不过喝咖啡还是有些区别的,煮一壶咖啡,倒入小杯,一杯打到底,一杯能喝到天亮。咖啡馆是亲朋好友聚会和侃大山的好地方,一杯咖啡或一壶茶,天南地北,边喝边聊,好不自在。

  和其他国家的阿拉伯人一样,他们也爱抽水烟,水烟店里东倒西歪边抽边聊,带着各类水果香味的烟雾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不断弥漫。

  普通百姓住在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寓楼里,有钱人住在高端别墅区,一个个小洋楼用十分低矮的围墙围着,抬腿一迈便可以进入,基本上只是个界线和摆设,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萨达姆执政时的治安状况非常好,可以说犯罪率极低,老百姓夜不闭户,生活得很安逸。

  伊拉克警车的配置彰显这个国家鼎盛时期的富有,一水的绿色奔驰轿车,马路上的巡逻车也是一样,警笛一响呼啸而过,好不威风!

  伊拉克到处都是烤鸡店,烤鸡是老百姓的最爱。烹饪方法有二种,一种是煤气烤,一种是炭火烤。煤气烤鸡在自动翻转的特制煤气烤炉上不断翻转,不断上色,香味扑鼻。炭火烤鸡是架在炭火上经不断翻烤而成。煤气烤鸡保持了原有的汁水,嫩滑富有弹性。炭火烤鸡肉质干爽,略带熏烤味儿和木料自然的香气。烤鸡也是我们出差在外就餐的首选,没有异味,而且与中餐的烹饪方法类似。

  伊拉克的烤鱼也是该国的特色美食,食材选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一种特有的野生鱼,个头肥大,刺少肉嫩,用果木土法烤制,除了撒盐外,不加任何香料,原汁原味,外皮焦脆,肉质紧实、细腻,独具特色,也是中国人最爱的当地美食。

  上世纪80年代的伊拉克相对非常开放,妇女基本都不蒙面,穿着时尚且色彩艳丽,她们与男人一样在各行各业中工作。随着两伊战争的不断升级,男人越来越少,妇女成了很多机关和部门的主力。我们经常打交道的各政府部门更是妇女扎堆的地方,她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非常热情和礼貌。

  据说中国人进入伊拉克是从上世纪80年初开始,有个别央企看准了伊拉克大量的劳务需求,与伊拉克各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签订了大批劳务合同,有的公司在高峰期,中国劳务人员可高达几万人,而且据说当时伊方付给劳务人员工资也很高,而劳务人员拿到手的工资有限,从事劳务出口的公司着实地赚了不少。中国劳务遍及各领域,如砖瓦厂、成衣厂、纺织厂、啤酒厂、汽车修理厂等等,劳务人员来自中国不同的省市。

  另一类中国公司,也拿到了伊拉克一些总承包工程,如桥梁、水坝、冶金配套工程等。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建筑企业还是以提供劳务为主,并尝试着以总承包模式实施一些自己的强项工程,但无力涉足基础设施领域的高端工程项目,如高速公路、高架桥等。伊拉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大多由法国、波兰、韩国、日本及前南斯拉夫的工程承包商建造的。

  我们公司也算一枝独秀,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伊拉克通过竞标和中国政府提供的延期付款形式,修建了几座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跨河桥梁项目,麦地那桥、科梅特桥、阿巴斯亚桥、摩苏尔三桥、四桥及五桥,还为法国布维克公司提供劳务修建了巴格达市内的阿达米亚桥。

  当时中国公司做的最大项目应该是伊拉克北部的北加齐拉水利项目,据说这个项目困难重重,挑战众多,还赶上了1990年突发的海湾战争,经过数年奋战,最终结果还不错。

  中国公司在伊拉克还是保持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横向联合、互相合作,走动也比较频繁。有些是因为工作上的联合,在某一个项目从投标到实施的不同阶段进行合作。大家还会经常交流如何应对伊拉克政府主管部门的监查,特别是税务审计、清关、项目结清证书办理等方面。当然还有就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leyu·乐鱼全站,相约一起打球、打牌、钓鱼、打麻将,一起聚会,一起出游。互动频次高的还有借换录像带,那年月看看录像带、看看电视剧也是常驻人员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总之,当时中国公司间的互动非常频繁。

  在伊期间,由于语言优势,我与当地人接触很多,而且有不少当地朋友,这些资源也难免会蹚出些门路。比如我可以通过当地朋友关系买到有政府补贴、便宜的“尼杜”奶粉、雀巢咖啡、鸡肉、牛肉,价钱比市场价便宜三分之一,我经常为自己的公司买这类特殊价格的商品。我的“路子”也不胫而走,好多人都来找我帮忙,有同学、朋友,还有其他公司或通过我认识的人介绍过来的人,拒绝谁都不好,所以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去找我当地的朋友帮忙,求人的次数多了,我也有些难为情,也经常请朋友吃饭并给朋友送些礼物,也算是对朋友帮忙的一个回报吧。

  在没有网络和手机的上世纪80年代,书信成了人们传递友情、亲情及爱情的唯一手段,打国际长途电话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奢侈品,工资少、电话费贵得吓人,只有在特殊或紧急的情况下才舍得使用,而且一般都不敢多说话。因此,每天盼望来信成了大家在伊拉克常驻生活中一件最主要的事。取信的一般都是司机或办公室主任,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有我的信吗?”如果收到信,一天都会很快乐。反之,一天情绪都很低落。

  写信也是每天下班后的一大乐趣,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又一篇,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要说。后来每每想起这段生活,其实还有很多甜蜜的回忆,当然也不乏是用来打发漫长的时间。因为在那个年代,一般晚上不许单独外出,再加之工资又少,也没钱去外面消费,更不要说去那些神秘的夜场了。当时知道伊拉克有些号称的场所,也听说里面可以喝酒,还有肚皮舞表演,但因为这些原因,我始终没有去过,当时好像压根儿也没有动过这心思。现在想来那时真应该看看战争下的是个什么样子,看看战争环境中那些歌舞升平和纸醉金迷的“玩家”,也许也是一个难得的人生体验。

  在国外只要收到家书都倍感亲切。我们天天盼国内的来信,掰着手指计算回信天数,这好像是每个人的通病,每每打开家书,那时刻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毎个长期驻外的人都思念着家乡和在国内的亲朋好友,也期盼着早日完成任务回国。

  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各地开始兴起了跳交谊舞,大学校园每个周末都有舞会,社会上各地均出现了营业性的舞厅,公园里每天也有爱好跳舞的人聚集,交谊舞比赛、交谊舞培训等风靡全国,这股“舞风”也同样刮到了身处两伊战争之中的伊拉克。

  当时在伊拉克大的中国公司经过协商每周四(伊拉克周五休息)晚上轮流坐庄,准备饮料、啤酒,有时甚至有洋酒leyu·乐鱼最新、点心和水果,在巴格达的中资企业人员聚到一起,翩翩起舞享受着难得的快乐,人少的时候二三十人,人多的时候四五十人。由于当时在巴格达各中资企业常驻人员中女同志相对比较少,所以为了使每次的舞会有足够的舞伴,组织者往往派车将几十公里外成衣厂中的女同志接来,为每次的舞会增色不少。

  由于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经常互射导弹,所以在伊的中国人经常受到飞毛腿导弹的骚扰。听到“咚咚”的声音,见到眼前的蘑菇云与弹坑,看到弹着点附近的人清扫被炸的玻璃,随导弹一起摇晃,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记得有一次在底格里斯河河边的中资企业正开着舞会,大家都沉浸在美妙音乐和舞姿之中时,突然一声巨响,大家都强烈晃动,偌大的落地窗被导弹轰然震倒在地,一个巨大蘑菇云在眼前升起。哇!定神一看,这颗导弹就落在河对面,直线距离也就三五百米。在伊的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只要你能听到导弹爆炸声并能感觉到它的威力,就证明你很幸运,你还活着!大家都盼着这种幸运常伴左右,一直到离开伊拉克的那一天。

  中国人在伊期间一个偏好是想法子改善生活,而且各有各的高招儿。古老的两条河里有丰富的鱼种,甲鱼更是多的让你不敢相信,站在桥上满眼望去,河面上游动的都是甲鱼。两条大河、支流及小水渠中鱼也非常多,而且“傻”的很,空钩也能上鱼,中国人每次出动都会收获满满。我碰到的最大的鱼有30多公斤重,在我们项目养护期结束聚餐时,为二三十人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各劳务组和承包工程的项目组人员,为了改善伙食,大家普遍都是在河边蹲守垂钓,幸运时一上午就可以将皮卡车的后车斗装满。更有趣的是在河边施工的项目组每栋活动房前,都有一个职工自己砌的养鱼池,池中有不同大小的鱼和虾,这也是他们随时改善伙食的出处。

  伊拉克人除鸡肉外的其他部位都不吃,如鸡头、鸡脚、鸡胗、鸡脖子等,这都是中国人可以和当地人基本以免费的途径得到的吃食,这些东西到了中国人手里可以做成美味,也是改善生活的最好食材。

  中国人的另一个偏好是在当地买雀巢咖啡和尼杜奶粉,还有中国人偏好的金饰品。这些在两伊战争期间都属于政府补贴的物品,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都低得多,金子是伊拉克用外汇进口的,所以国家机构特别是海关对这类物品离境查得非常严格。战争期间政府还对老百姓穿衣也有特别的补贴,当时我们能买到的英国纯毛毛料就非常便宜,中国人也特别喜欢购买这些东西。每次中国人离境,机场就成了中国人关注的焦点。走的人顺利把这些东西带走,在外送行的人也为他们高兴,同时也盘算着自己如何涉险过关。伊拉克海关人员对中国的离境人员基本上是抽查,对埃及劳务人员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每个人都搜身,行李更是翻个底朝天,每次埃及人离境时海关关口查扣物品都能堆积如山。

  上世纪80年代在伊拉克有几家中国提供劳务的成衣厂和毛纺厂,当时都是选派最好的技术人员出国,因此劳务人员中人才聚集,可以说不乏国内顶尖的技师。伊拉克由于本身没有纺织工业,市场上卖得好的布料都是国外进口的,而且政府还有补贴,这样价钱比国际市场便宜很多。因此,在伊中国多在伊购买英国毛料,然后请成衣厂里的中国技师帮忙做西装或猎装(那个年代非常流行),这样定做的衣服便宜,而且做工一流。记得我在伊时就做了两套,一套白色西装,一套灰色猎装,西装经常在舞会上穿,猎装日常穿,帅的要命!

  上世纪80年代,录像机刚刚兴起。在伊拉克的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晚上普遍就是找个好片子,大家坐在一起消磨时光。当时大家最爱看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每年的春晚大家一看起来就是几遍,甚者是几十遍。记得1988年毛阿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你从哪里来》,大家更是耳目一新,反复观看和回味,还跟着学唱,大部分人都可以朗朗上口。各公司都关注着国内来人,打听到哪个公司有新片子,总是想尽办法在第一时间借来一睹为快。于是新带子总会永不停息地在各公司传看,也许要2-3个月才能转一圈,利用率极高。

  那个年代人们也爱看武打片,除了国内的片源外,由于当地人也爱功夫,所以在市场上也可以花钱借到功夫片。打打杀杀、飞来飞去,长拳、短打、醉拳、铁砂掌等中国独创的功夫,在各公司、各劳务点的中国人中百看不厌。

  办事处门前紧挨着一个公交车站,因为紧邻巴格达文学院,所以等车的大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工作后总感觉大学里学的知识有限,每天都碰到新的问题,所以门口的车站成了我寻找老师的好地方。每每碰到问题,我总是礼貌地与等车的学生搭讪,说明来意,有时请他们来办事处坐坐,喝瓶可乐,并与对方逐一请教我碰到的问题。

  伊拉克人非常礼貌,学生就更加谦逊,每次和他们接触,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热情、友善及耐心,应该说在伊两年,是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街头老师,让我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让我的语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后来我甚至可以用伊拉克土语与他们自由地交流。离开伊拉克已经有30多年了,我仍然怀念那个曼苏尔区安德鲁斯的车站,怀念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我更惦记他们的安危!在经历海湾战争后,在伊拉克发生一次次性爆炸之后,他们是否还安全地活着……

  在伊工作两年多,由于语言优势,我结交了不少伊拉克朋友,不过交情最深的应该是以下这些“萨迪戈”(朋友)。

  ,一个美丽的伊拉克中年妇女。她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爱憎分明,快言快语,雷厉风行,而且敢说敢做。她是他丈夫的第二个老婆,她把这个“老二”常挂在嘴边,从不忌讳别人怎么看,还经常拿和“老大”合影的照片给我们看,而且还常常提起大老婆的事,每每讲起都津津乐道,这可能和他们从骨子里接受一夫四妻制有直接的关系。刚见到阿丽亚时,我非常客气,而且对她一直很尊重。

搜索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